滤袋的关键在滤材,选滤材的关键在粉尘性质。如何根据粉尘性质选择滤材是制作滤袋的关键所在。
一、粉尘的可燃性和爆炸性滤材的选择首先应考虑粉尘的易燃性和粉尘的爆炸下限浓度。如果是易燃性粉尘和易爆性粉尘,选用制作滤袋时就应该考虑使用抗静电滤材或耐阻燃性滤材,防止除尘系统中因静电跳火而产生粉尘爆炸现象 过滤系统中可能带入火花时,应选用具有阻燃功能的滤材,避免滤袋产生燃烧现象。
二、粉尘的吸湿性和潮解性粉尘对气体中水分的吸收能力称为吸湿性。吸湿性粉尘的湿度增加后,粉尘的凝聚力、黏着力随之增加,促使粉尘粘附在滤材表面上结成板块,导致滤袋清灰困难,甚至滤袋报废。有些粉尘(CaO CaCl2 KCl MgCl2 )吸湿后继续发生化学反应,其性质和形态均发生变化,称之为潮解,糊住滤材。对于湿润性、潮解性粉尘在选用制作滤袋时,应考虑防油防水防污滤材或者是PTFE覆膜滤材,用这些滤材制作而成的滤袋表面光滑,脉冲反吹时易清理滤袋表面的粉尘。吸湿性和潮解粉尘如CaO、Na2CO3、NaHCO3,NaCI等容易在滤袋表面吸湿板结,或者潮解后成为黏稠液,以至造成清灰困难、压力损失过大,甚至迫使滤袋除尘器停止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吸湿性、潮解性粉尘的一般注意事项列举如下。
1、采用表面不起毛、不起绒的滤布。如采用毡类滤料。则应进行表面处理。选用原则是:a、化纤优于玻纤,膨化玻纤优于一般玻纤;细、短、卷曲性纤维优于粗、长、光滑性纤维;b、毡料优于织物,毡料中宜用针刺方式加强纤维之间的交络性,织物中以缎纹织物最优,织物表面的拉绒也是提高耐磨性的措施c、表面涂覆、压光等后处理也可提高耐磨性,对于玻纤滤料,硅油、石墨、聚四氟乙烯树脂处理可以改善耐磨、耐折性。
2、应采用离线清灰操作制度。在停止工作时间内,充分清除掉滤袋表面的粉尘。
3、不应当不管尘源设施是否运转一律连续开动袋式除尘器,应在尘源设施开动时才开动袋式除尘器。当滤布上堆积粉尘成层时,不应使含湿空气通过。许多干燥机和烧结窑炉的废气多属高温、高湿气体,当袋式除尘器停止运转时,温度下降而湿度升高,容易吸湿。为此,应在除尘设备上另装小型热风发生装置。这样,当停止尘源装置运转时,可以送入热风使袋式除尘器的内部温度保持原状。采用预涂层方法,即在处理含尘浓度较低局部收尘情况下,可先在滤布上用其他粉料预涂一层,即只向管道中供给其他粉料,经运转一段时间,滤布上附着了一层该种粉尘以后再捕集需要收集的湿性粉尘。袋式除尘器处理含尘浓度高的气体,可以安装旋风除尘器或重力除尘器作为预除尘,但是,这要增加系统的阻力,动力消耗增加。所以当粉尘或物料成品无需分级的情况下,大多直接使用袋式除尘器。并非所有的袋式除尘器都能处理高含尘浓度的气体。只有滤袋间距较宽、袋外面过滤形式装有连续清灰装置的袋式除尘器,才适于处理高含尘浓度的气体。处理高含尘量时,在袋式除尘器的构造上应尽量使粉尘直接落入灰斗或加些挡板,以减少附着于滤袋上的粉尘量;防止滤布的摩擦损坏,不应使高速运动的粉尘直接冲击滤布。增加入口挡板后,以箱体中间一部分作为预除尘器,并兼作粉尘的动力沉降室和入口气体的分流室。用于气力输送装置收集粉尘的袋式除尘器,虽然处理风量较少,粉尘浓度高,箱体要求耐压,故以圆筒形较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用塑烧板除尘器替代袋式除尘器。圆筒形箱体入口做成切线方向,使之具有分离作用,许多回转反吹袋式除尘器都是这种形式。有时将灰斗部分做成旋风除尘器的形式。气力输送系统的袋式除尘器,因为粉料数量多,灰斗容积和排灰口直径就要设计得大些,而且粉尘排出装置的能力也要留有充分余地,以免在灰斗内滞留粉料。
三、粉尘的磨琢性粉尘对滤料的磨损性称为粉尘的磨琢性,它与粉尘的形状、大小、硬度、粉尘浓度和携带粉尘的气流速度有关。在常见粉尘中如铝粉、硅粉、焦粉、炭粉等属于高磨损性粉尘,对于磨损性大的粉尘,选用制作滤芯时,必须要用耐磨性好的滤材,如高强细旦聚酯纤维无纺布,或者在聚酯纤维无纺布上做浸渍处理,以达到增加滤材的耐磨性。
四、含焦油雾的含尘气体用袋式除尘器处理仅含有焦油雾的气体是困难的,但是,气体中油雾不大而含粉尘量相当多时丕可以过滤。例如,在沥青混凝土厂,以石料干燥机的烟气为主,加上运输机和其他排气中的粉尘都进入了布袋除尘器,此外。在拌合机和卸成品料处。由加热后的沥青混凝土产生的焦油雾也都进入了袋式除尘器。在这种情况下,滤布上积附的粉尘量远远超过油雾量,就可以防止发生油雾黏结的麻烦,保证了袋式除尘器的稳定运转。在电极和成型炭素制品等的制造中,在往热黏结剂中混入粉料的工序也产生焦油雾。此时,若以处理粉碎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粉尘为主,只混入一部分焦油雾时才可以使用袋式除尘器。但是,如果尾焦油炉上焦槽烟气中含焦油较多则应在烟气进入除尘器之前加进适量的焦粉以吸附焦雾则可获得满意效果。如气体只含少量油雾,可单独处理。即在管道上添加适量粉料作助滤剂,则袋式除尘器是可以使用的。添加的粉尘吸收焦油雾后,应尽可能返回制造过程而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