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工业烟气,绝大多数都进行了除尘、脱硫和脱硝的环保治理,原来烟囱上冒出黑色、黄色、灰色的烟气不见了,长长尾巴的“滚滚白烟”展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随着我国环保标准日益严苛,国家治理雾霾的决心愈发坚定,今年以来,烟气脱白成为了工业企业的一个热门词
什么是烟气脱白?
我们大部分烟气目前采用的湿法脱硫工艺,尤其是石灰石-石膏法工艺。这种工艺可以使烟温降低到45-55℃,这种工艺虽然杜绝了黑烟,黄烟的情况,但低温饱和湿烟气,直接经烟囱进入大气环境,遇冷凝结成微小液滴,就产生了白色烟羽,俗称大白烟。官方对于“有色烟羽”的定义是:烟气在烟囱口排入大气的过程中因温度降低,烟气中部分汽态水和污染物会发生凝结,在烟囱口形成雾状水汽,雾状水汽会因天空背景色和天空光照、观察角度等原因发生颜色的细微变化,形成“有色烟羽”,通常为白色、灰白色或蓝色等颜色。烟气脱白就是消除工业生产中产生的这种有色烟羽。
为什么要烟气脱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PM2.5与脱白的关系
早在2014年2月,习近平指出: “治雾霾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这一语道破了雾霾产生的根源,同时指出了治理雾霾的首要任务。那么PM2.5来自哪里呢?2017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召开大气灰霾研究通报会,通报大气污染成因:二次颗粒物是PM2.5最大来源。近年来,致力于环保事业的人士通过科学实验获取了大量的真实数据,得出了确定无疑的结论:排放到大气的工业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和雾滴,雾滴中溶解着大量的气态污染物,这些气态污染物随雾滴从烟囱中排放到大气中,通过扩散、失水和化合、分解等多种物理化学过程,被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等细颗粒物,比表面积大,靠自重很难沉降,长期漂浮在空中,这些颗粒物几乎都是PM2.5,甚至PM0.38,在气候条件具备情况下形成富集,最终形成——霾。
“十一五”开始,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工业烟气环保治理都是围绕的脱硫、脱硝、除尘作文章,但就其实质仅仅是减排,与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痛点——雾霾,与其说关系不大,倒不如说毫不相干。因为我们谁也否认不了一个铁的事实——自2012起,雾霾来袭,频发,愈演愈烈,既便在史上最严环保标准下,空气污染指数不见明显下降,雾霾仍屡治无效。
白烟羽直接形成了城市雾霾,而雾霾直接影响到我们大家的身体健康。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治理雾霾,烟气脱白被提上了各个地方的议程。早在2017年,上海就出台了《上海市燃煤电厂石膏雨和有色烟羽测试技术要求(试行)》,对燃煤电厂石膏雨、有色烟羽的测试程序、方法做了规定。并在《上海市燃煤发电机组环保排序办法》2017版计算公式中,增加了“石膏雨飘落及有色烟羽”赋值。同年,浙江省在《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位于城市主城区及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燃煤发电锅炉应采取烟温控制及其他有效措施消除石膏雨、有色烟羽等现象。而到了2018年各省市关于烟气脱白的要求政策更是紧锣密鼓的推了出来。例如,今年3月,天津要求深入实施重点行业提升改造,对全市20套公共煤电机组实施“烟羽脱白”对标治理。同月,邯郸要求开展重点行业消白治理。按照“冷凝再加热”的技术路线,10月底前,完成全市电厂、钢铁、焦化和燃煤锅炉等51家高架源企业93根烟囱的消白烟治理。可以说,烟气脱白就是新规的分界线。由此种种可见国家对烟气脱白治理的决心和力度,传统工业必须紧跟国家环保新规才能在未来站的住脚。
如何烟气脱白?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指出,白色烟羽的控制措施主要是三大类型:加热、冷凝、冷凝再加热。
第一种:加热。加热并不会去除污染物,主要是为了视觉感官。 烟气加热技术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
第二种:冷凝。冷凝的对象是湿烟气中的水蒸气,因此冷凝过程本身也不去除污染物,但是冷凝下来的水,以及湿烟气本来携带的液态水,在通过在冷凝设备和管道时,通过混合截留可以去除一部分污染物。同时,冷凝技术在很多行业中的应用并不完全针对于白色烟羽的治理,主要目的是减排、收水、节水,其技术指标未结合湿烟羽的消除来制定,但在客观上已起到了湿烟羽治理的作用。
第三种:冷凝再加热。即烟气加热和烟气冷凝技术的组合使用,综合了加热技术和冷凝技术的特点,对于湿烟羽治理有更宽广的适用范围。
脱白的最终效果首先是比较彻底去除烟气中有害成分,包括减少氮氧化物、硫化物、各种烟尘颗粒物、气溶胶、超细结晶盐颗粒物的排放;其次才是减少白烟的视觉观感。
烟气脱白无疑是今年来环保新规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工业企业只有紧跟国家环保政策,控制烟气排放达到标准,才能更好的进行生产。对包括钢铁企业、电力企业、化工制造业等等工业企业来说,一套完善经济的烟气脱白方案与设备可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